1957年春,对于我国的政治界和知识界说来,是一段不平常的时间。 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演。这篇讲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阐明了我国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Df)
k)
由于系统地提出了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由于透彻地说明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由于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党的整风运动,我国的政治生活在过去一个时期内进行得特别活泼起来了。在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大量的积极的批评和建议,促使党和政府积极地采取步骤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自己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另一方面,某些对社会主义事业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也竭力利用党所提出的口号,来扩张自己的影响,争取自己的地位。 ?n.7xCLz
五月间,共产党开始整风,而且要求党外人士帮助党的整风。他们认为机会来了。他们在帮助党整风的名义之下,不但夸大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造成一种只许讲缺点、错误,不许讲优点成绩的空气,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展开了猖狂的进攻。党根据群众的革命觉悟应该在斗争的风雨里培养而不应该在温室里培养的原则,决定暂时不给予回击,让群众充分认识他们的面目,以便增长见识,得到教训。这样,他们的头脑更热了。在他们看来,简直到处都在反对党!简直就是匈牙利事件的前夕!简直非请他们出来挽救危局或者收拾残局不可! vJdPZz+q
结果如何呢?向社会主义进攻的人们发现,被群众包围的并不是共产党,而是他们自己。因为在全中国,拥护社会主义的本来是绝大多数,社会主义运动本来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向绝大多数人挑战怎么能不身陷重围呢?有人说,党不是在请别人帮助自己整风吗,怎么整到别人头上来了呢?不错,党还将继续请广大群众帮助自己整风,这是毫无疑义,必须坚持到底,也必然会坚持到底的。但是难道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反动言行,也可以受到保护,不受批判吗?如果各界革命领导人物对于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不管它们假借什么神圣的名义)不知道警惕和识别,不知道迎头痛击,这样的革命者对于人民的事业还有什么责任心? 1AY
b|5
还有人说,本来讲的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上结束,怎么现在又讲起阶级斗争来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上结束了,这是事实,但是在政治战线上,在思想战线上,阶级斗争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也是事实。大家看到,这一次斗争并不是工人阶级挑动起来的。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为什么不肯止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和平进行的。为了准备社会主义革命,虽然经过思想改造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但是前者重在划分敌我,后者重在反对贪污、盗窃,对于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何去何从,孰吉孰凶,实际上还没有认真地彻底地展开过辩论。表面上躲开这场争论,决不会帮助我们平稳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相反,经过这场争论,弄清了人们的真面目,就将教育广大群众。这样,就将使政治界、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得到提高,人民内部的团结将比以前更为加强,而社会主义制度也将比以前更为巩固。 6&2**\9@P
声讨右派的大型集会 x d DI5KM
历史是在斗争中前进的,人们的思想是在争论中前进的。整风是不可避免的争论,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也是不可避免的争论。现在有争论,将来还会有争论。毛主席的报告是提倡团结的报告。他所提倡的团结不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假团结,而是经过争论达到的真团结。因此,毛主席的报告也是提倡争论的报告。所谓百家争鸣,正是要争。在目前的争论中,有些人难免又会想到天气的寒暖。虽然立场之说还不能人人同意,但是立场不同,政治气候的寒暖之感也不同,这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我们社会主义者看来,目前的天气确确实实是一个大好春光的艳阳天。是的,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春天,它之所以不平常,就是因为广大的工人阶级、劳动人民、革命知识分子和一切真正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人士的政治觉悟,广大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政治觉悟,都将在争论中迅速地成长着,成熟着,用一种不平常的速度。来源:《人民日报》(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二日)社论 $ *1qf6
1957年毛泽东为什么要整风?
_bp,1L
提起1957年我国政治领域发生的那场重大变故—从扩大民主的整风运动出发走到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许多人都不禁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的动因,就是为了将右派们“聚而歼之”。然而客观地讲,1957年的开门整风,有着它深刻的历史渊源。实际上,毛泽东关于整风的指导思想,早在陕一甘宁边区时期就已初步形成。1957年的开门整风,就是中共在全国执政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扩大民主,加强党的建设而进行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活动。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在1957年发动这场运动呢? dm^oh2ts
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便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人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课题,历史性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一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时,从知识分子会议到《论十大关系》,再到党的“八大”,毛泽东讲的始终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就强调,中国共产党要能够进一步地更好地领导全社会的改造和新社会建设,要能够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将消极力量化为积极力量,为着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国家的目标而奋斗,必须同时改造自己。 `|["A?
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变革时期的到来,党也就开始了由领导阶级斗争转向领导国家建设的根本性转变。然而,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还不能相应地发生变化,而执政党的地位,又使得党内很多同志容易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处理问题,并由此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形成了一种特权思想,用错误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人民群众。特别是前几年各项工作中一些“左”的做法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以至于屡屡发生群众闹事事件。 nSHb>ip
针对上述问题,当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国内的一些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表明了这些闹事基本上是人民内部问题。而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矛盾中,党的干部一般地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与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在这一时刻提出整风问题,也是为了教育党的干部,能够学会正确对待少数人闹事问题,把“克服官僚主义、扩大民主”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防止用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待群众。 f83,r5zyR8
为了吸取波匈事件的教训,避免在中国也出现类似事件苏共二十大后,作为公开揭露和纠正斯大林一系列严重错误的连锁反应,东欧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暴露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矛盾,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波匈事件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真空,同样存在着矛盾,包括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化并走上对抗。
4^+KhI[?f
对于两类矛盾,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特别关注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长篇报告,对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作了详细的阐发。在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中,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尤其重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毛泽东代表中央提出,1957年在全党开展一次整风运动,以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毛泽东还提出,“整风是我们历史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后凡是人民内部的事情,党内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用武力来解决。”由此可见,毛泽东发动整风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在中国探索一条避免发生匈牙利事件的道路。 %a
)VR]
整风对“鸣”“放”做出了一定限制,希望其纳入预定的轨道整风是我党的一贯传统。但这次整风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开门整风的方式,号召知识分子和党外民主人士帮助党整风,并且赋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反对官僚主义的新内容。毛泽东还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号召采取“放”的方针。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党中央的意见就是不能收,只能放”。并且在许多场合都指出过,现在不存在“收”的问题,而是要进一步地放。 zBRw5kh:
那么,毛泽东和党中央是不是主张毫无限制地“放”呢?恰恰相反,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曾多次对“鸣”“放”作出了限制。对“鸣”“放”问题作出最为明确和具体的限制的,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的六条政治标准。在讲话原稿中,毛泽东也明确说过,民主是有领导的民主,是集中领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不是人民的要求。这实际上也是对“鸣”“放”的限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于鸣放问题的引导和限制说明,在整风发布前后,对于发动党外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这件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既积极又谨慎,既想尽快地把他们广泛地发动起来,又想把这种发动纳人一定的轨道。这种想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也是必要的。 vIbZO*]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其理论形态,以号召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帮助共产党整风为其实践形态,其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克服党内的不良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使党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步骤是经过深思的,也是真诚的,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来源:《党史纵横》2005年第3期 H})x xmu
创新 精业 诚信 博学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