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中国还不算富裕,生活的环境相当简陋,穿梭在一个个弄堂里,每家都用木板隔成一个一个院子,院子大的还可以搭成一个棚子,里面放些杂七杂八的旧物,当然放的最多的就是废旧木材,用来生火用,所以每到做饭之时,总会闻到“锯沫子”燃烧后的味道,现在想起来那种味道一点也比刺鼻,反而很好闻。 pAEQl_bN
小的时候,住在爷爷家,傍晚的时候爷爷总要领着我去弄堂外找人下棋,爷爷下棋,我就坐在爷爷的腿上,看不懂,但是看着两个人聚精会神的劲就觉得神奇,为何几个圆形的木块就能在棋盘上劈啪作响,甚至分出输赢。下过棋,奶奶的饭菜已经做得,记不清吃些什么了,但是一直记得吃得很香。表现好了,奶奶还会奖励一根冰棒,纯奶油的,现在已经吃不到了那时冰棒的味道。当然最多的时候还是同同龄的孩子翻墙猎奇,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就是当时被称作“地主”家的院子,他们家院墙很高,里面还有三层小楼,这在当时可算是大户人家了,他们家的落地窗总是挂着红绒毯窗帘,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老人都说他们家还有一个傻孩子专门打小孩,不让我们去他家玩,越是这么说,我们越是愿意爬进他们家,想去看看红绒毯窗帘后还有什么新奇,很可惜的是我们当时太小了,不是被住在里面的人轰出来,就是还没等翻过墙,就被家人呵斥住,所以那个高高的大宅院就成了我童年最神秘的邻居。如今那个小楼早就消失了,原地翻盖成了敬老院。所以那个神秘的院落就此消失。 $y
4ghm
《南城根》是一部散文体叙事书。80后作家写的关于他记忆中的童年,与我的童年有些相似,因为“南城根”就是城市中那一块等待开发的最后一块刻着历史痕迹的街巷。那里住的都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平凡中却有着温情,他们时而抱怨着生活的艰辛,时而又快乐地端着饭碗边吃边去别人家巡视,一点没有隐晦和隔阂,他们生活得那么真实,真实的不是一家人却比一家人还亲。他们起早贪晚为了生活,但是他们很快乐,每天都能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所以读“南城根”的故事,仿佛就是在看小时候的自己,快乐,无忧无虑。与现在的孩子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现在的孩子们好累、好辛苦啊,不能说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因为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他们也有自己喜欢的电脑和电视,这些我们那时候都没有,甚至不敢奢望有,连吃一块油炸糕都觉得是天下的美味,穿得多是父亲不穿的旧衣服,只有过年时母亲才会给做一套新衣服,那就美极了。现在的孩子都吃“肯德基”、“麦当劳”,穿的都是“耐克”、“阿迪”,可是听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孩子没了快乐,他们好孤独。我一直想,这是为什么呢?吃得好、穿得好,却没了快乐!吃不好、穿不好,却觉得很幸福,难道人真的是“贱皮骨”,当然不是,是生活节奏的变化,让很多人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的原味。 }!,gXT
都说散文能写得很美,但是读这本书我只有一种感觉,作者写得很通俗。每个字,每个词汇都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真实,活生生就是作者生活的轨迹,而那个画面又正是我所熟悉和留恋的,或许也正是如此吧,才喜欢上这本书,不管别人,反正我产生了共鸣。当然我对他的文字表述方式也非常喜欢,没有过多的词汇修饰,就是简单的、直接明了地写出了他的记忆,那种一生难忘的记忆。 QVFES^+j]
|
一共有 47 条评论
Quote:
感谢来访宝林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