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7-05-10

母亲的缝纫机

     母亲的缝纫机 8w \=p  
dZ*>'  
  朱广大 :vP+F{UfB  
|&BwL"xHb|  
  1963年的冬天,农村的冬夜,窗外是无尽的寒冷,一盏正在燃烧的桐油灯散发出黄豆般大小的微光。微光映在低头纳鞋的母亲脸上,母亲紧皱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充满渴望地说:“要是能买一台缝纫机,多好啊!” RF 2jCv  
!jK#Np  h  
  “买缝纫机?买啥买哩!”爷爷听说母亲想买台缝纫机,而且只是“想买”,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了。 Abfo ~n%  
oDz 3Na+  
  母亲抬眼望望爷爷,有点惊诧。不过,她也知道,爷爷的反对是有道理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城里有钱人家才能买得起缝纫机。一个山村农家,哪买得起这号奢侈品。何况,当时母亲还拉扯着四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家里地里都要她照应。买台缝纫机,斗大的字不认得一升的母亲也不一定玩得转哩。 7X[D#ChGxn  
4[FfgaGy  
  但是,母亲想买台缝纫机的“奇思妙想”却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因为,父亲见过缝纫机,那玩意,无论是做衣服缝补衣服,“哒哒哒”响着,针头可比鸡叼米粒快多了,十个手脚麻利的女人也赶不上。父亲想,要是给母亲买上一台缝纫机,那肯定能减轻她不小的负担,值得! H%gHA6#C=q  
+zD.#  
  就这样,父亲东拼西凑。终于买回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 iMFEfSO  
xYE T @Q  
  买回缝纫机那天,母亲笑靥如花,不停地摸摸这儿,动动那儿,嘴上连连念叨着:“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 m7W>:'  
mS.ilWc  
  当时,缝纫机在我们那个山村是稀罕物,虽说买回来了,母亲却犯了愁,不知道如何操作。于是,她带上襁褓中的孩子,就去到距离家十几公里的镇上四处打听,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缝纫机店,拜师学艺的条件是给人家干杂活,裁缝师傅闲下来才教她剪裁技术及缝纫机使用方法。母亲呢,做事勤快,人很随和,很快得到了师傅的赏识。 l;:M8hYW  
?5C>l/f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母亲怀揣裁剪缝纫常识,带着无限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家。 l>s @J  
&InYKK>  
  为了巩固熟悉业务,母亲把父亲的衣服拆了,琢磨裁剪手法和尺寸,然后再上机缝合好。这样反复训练,逐渐掌握了做衣服的要领。 }+wjFXE   
.@uK  
  爷爷第一次穿上母亲做的衣服,喜悦之情无法言表,由衷地感叹:“没想到岳姑娘真中,真学会啦!” ZXeR1;hw  
Na[z7  
  “岳姑娘会做衣服啦!”这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原本母亲只是想买台缝纫机为一家老小缝制衣物的,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很快就成了乡亲们眼中很有才艺的“岳裁缝”。 L 9`wUs0w  
` *T>Df^  
  以前,村里人想穿一件新衣服,多是带上布料走20多公里去城里做,不但往返路程远而且要等好多天,自从母亲成了“岳裁缝”后,村里人穿时新衣服就便利多了。母亲善于仿制,竟连当时很流行的比较有难度的“四个兜”上衣都能做,由此,更是赢得了乡亲们的啧啧称赞。 X-a& 7F$@  
)8 rNo!)  
  母亲的记忆力也叫人佩服。她不会写字,而送来做衣服的布料常常在案头堆积如山。但凡新顾客送来布料,总见她在墙上简单地画几下,待衣服做好后,从来没有搞错过。 hL3:Nj/9J6  
x #KFN7T  
  母亲还是位生性善良的人。村里有几位“五保户”老人,平时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母亲就利用晚上做完其他衣服的空闲,找些边角余料,为他们做成新衣送过去,从不计任何报酬。邻居“五保户”马寨老奶奶不爱说话,可一见到母亲,总喜欢攥着母亲的手唠叨几句,说的尽是感谢的话。而每逢春节,前后村庄的乡邻,好多都带上鸡蛋鸭蛋或自己种的青菜、杂粮、干果,登门感谢。可是都被母亲谢绝了。 {YtpEnDK(w  
VG -v'qD  
  母亲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还改变了我家的面貌。随着母亲做裁缝的口碑越来越好,生产队里的干部们开会决定,不再让母亲参加地里的集体劳动,而且每做一件衣服给她计件记“工分”。当时,我家人口多,但缺少劳动力,年年挣的工分偏少,只好吃“统销粮”,自从有了缝纫机,在母亲的辛勤努力下,我们家逐渐摘掉了“统销户”的帽子,再不用在村里分粮食时站在最后面,领那些“下等粮食”了。 ;[yG~~!p  
N;}~OIr  
  母亲自从与缝纫机结下不解之缘后,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可她从来不抱怨生活的艰辛。而她自己,也犹如一台缝纫机在不停地运转着。她用一生的心血,不但让我家丰衣足食,还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其中,四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母亲,也随着那台上海牌缝纫机的老化,日渐苍老了。 F0X x  
-9ygzN}0O  
  2011年,我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临近搬家之际,母亲一再要求带上她那台心爱的缝纫机。此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老眼昏花,且长年被病痛折磨,再也不能上机做活了,但她仍经常时不时地去看看那台缝纫机,把机器擦拭一番,像保护一件珍贵的文物似的。 ,wcHGh'P}  
%,C;"5/e  
  受了母亲的感染,我们几个兄弟尽管在外工作,也把母亲这台缝纫机视为“传家宝”,而且都没忘对爱人和孩子们讲述母亲与缝纫机的故事,以图传承母亲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教给家里的新成员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 axO?Lil  
 #[X0  
  而今,每次回家,看到那台缝纫机,我就想起了过去,仿佛又看到母亲在机器上缝制衣服的背影,那“哒哒哒”的熟悉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i?6`]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750) |  收藏